牙槽膿腫可能由齲齒未治療、牙周炎惡化、牙齒外傷、根尖周炎擴散、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齲齒未治療:
齲齒導致牙髓感染,細菌通過根尖孔擴散至牙槽骨,引發局部化膿性炎癥。日常需及時補牙,嚴重者需根管治療清除感染源。
2、牙周炎惡化:
長期牙菌斑堆積破壞牙周組織,形成深牙周袋,厭氧菌侵入骨組織造成膿腫。定期潔牙、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可控制炎癥進展。
3、牙齒外傷:
撞擊或咬硬物導致牙根折裂,細菌經裂縫感染牙槽骨。外傷后需拍攝X線片排查隱裂,必要時進行牙體固定或拔除患牙。
4、根尖周炎擴散:
慢性根尖周炎急性發作時,膿液穿透骨皮質形成黏膜下膿腫。可能與糖尿病控制不佳、長期使用激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跳痛、咬合不適。需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聯合治療。
5、免疫力低下:
放化療患者或HIV感染者易發生機會性感染,放線菌等特殊病原體可導致頑固性膿腫。通常伴有低熱、淋巴結腫大,需細菌培養后選用克林霉素或頭孢曲松。
日常保持巴氏刷牙法清潔口腔,每年進行1-2次牙科檢查。急性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選擇溫涼流質飲食如牛奶、米湯。腫脹區域可冷敷緩解疼痛,48小時后改為熱敷促進膿液吸收。若出現面部腫脹擴散、發熱超過38.5℃需急診切開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