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軟骨發育不全主要由FGFR3基因突變引起,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該疾病表現為軟骨內骨化障礙,導致四肢短小、頭顱增大等特征性畸形。
發病機制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FGFR3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是核心病因。該基因編碼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3,突變會導致受體持續激活,抑制軟骨細胞增殖分化,干擾骨骼正常生長板發育。約80%病例為新發突變,與父母年齡較高存在關聯。
遺傳模式呈現典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若父母一方患病,子代有50%遺傳概率;但多數病例為家族首發病例,與父母生殖細胞突變相關。基因檢測可發現FGFR3基因特定位點變異,常見為c.1138G>Ap.Gly380Arg突變。
病理生理改變集中在生長板區域。突變導致軟骨細胞柱狀排列紊亂、增殖區縮小,提前鈣化使長骨縱向生長受阻。同時顱底軟骨結合部過早閉合引發頭顱畸形,而膜內成骨不受影響造成相對性巨頭畸形。
產前診斷需結合多模態檢查。超聲篩查可發現孕中期股骨長度低于正常值3個標準差以上,伴有顱骨形態異常。羊水穿刺基因檢測能確診FGFR3突變,但需注意與致死性骨發育不全等疾病鑒別。
目前以對癥治療為主。生長激素對部分患兒可能改善身高,需在兒童內分泌科監測下使用。嚴重脊柱畸形需骨科手術矯正,枕骨大孔狹窄者需神經外科減壓。建議患者家庭接受遺傳咨詢評估再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