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鱗狀細胞癌早期可能出現紅色硬結、鱗屑性斑塊、潰瘍經久不愈、疣狀增生和皮膚異常出血等癥狀。皮膚鱗狀細胞癌是起源于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惡性腫瘤,多見于長期日光暴露部位,早期識別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1、紅色硬結
早期常見邊界不清的紅色硬結,表面可伴有毛細血管擴張。這種硬結質地較硬,觸診時有浸潤感,多出現在面部、耳部、手背等紫外線暴露區域。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是普通皮炎或蚊蟲叮咬,但病變會持續增大且無自發消退趨勢。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異型鱗狀細胞向真皮浸潤生長。
2、鱗屑性斑塊
表現為角化過度的紅色斑塊,表面覆蓋黏著性鱗屑或痂皮,剝脫后易出血。斑塊邊緣隆起呈環狀,中央可能出現萎縮或潰瘍。這種皮損在老年患者中易被誤診為慢性濕疹或銀屑病,但常規外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變區域常伴有輕微刺痛或灼熱感。
3、潰瘍經久不愈
皮膚出現持續超過4周不愈合的潰瘍,邊緣不規則且基底呈顆粒狀。潰瘍表面可能覆蓋黃白色壞死組織,周圍皮膚色素沉著明顯。這類潰瘍多由先前存在的日光性角化病或燒傷瘢痕惡變導致,好發于下肢和慢性傷口部位。病理檢查可見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層浸潤。
4、疣狀增生
表現為菜花狀或乳頭瘤樣增生性腫物,表面粗糙伴角化過度。增生灶生長速度較快,易發生皸裂和繼發感染。免疫抑制患者更易出現這種臨床表現,病變可能起源于病毒性疣或慢性炎癥刺激區域。組織學上可見明顯的角珠形成和細胞異型性。
5、皮膚異常出血
輕微摩擦即可導致病變部位出血,或出現自發性滲血。出血后形成的血痂反復脫落,創面逐漸擴大。這種癥狀常見于黏膜與皮膚交界處的病灶,如口唇、外陰等部位。腫瘤新生血管結構異常是導致易出血的主要原因,需與血管性皮膚病鑒別。
建議日常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長時間紫外線暴露,定期檢查頭頸部、手背等易發部位的皮膚變化。發現可疑皮損應及時就診皮膚科,通過皮膚鏡或病理活檢明確診斷。確診后需根據腫瘤分期選擇手術切除、光動力治療或放射治療等措施,術后需長期隨訪觀察復發跡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降低皮膚惡性腫瘤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