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癌患者需注意術后護理、藥物管理、營養支持、癥狀監測及心理調節,日常需結合低脂高蛋白飲食與適度活動。
1、術后護理:
接受腸段切除或造瘺術后需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感染。造口護理需使用專用造口袋,定期更換并觀察周圍皮膚有無紅腫滲液。術后1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防止腹壓增高影響愈合。

2、藥物管理:
化療期間可能使用卡培他濱、奧沙利鉑等藥物,需按時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靶向治療如貝伐珠單抗可能引發高血壓,需每日測量血壓。止痛藥如曲馬多需按階梯原則使用,避免成癮性。
3、營養支持:
小腸吸收功能受損時需采用低渣高熱量飲食,選擇蒸蛋、魚肉泥等易消化食物。嚴重吸收不良者可補充短肽型腸內營養粉。每日分6-8次少量進食,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加重腹瀉。

4、癥狀監測:
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CEA和腹部CT,關注腸梗阻先兆如腹脹嘔吐。化療后若出現持續發熱或口腔潰瘍需及時就醫。晚期患者需記錄每日疼痛評分及排便性狀變化。
5、心理調節:
加入癌癥患者互助小組可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正念冥想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家屬需注意患者情緒波動,避免過度討論預后問題。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日常飲食推薦鱈魚、雞胸肉等優質蛋白,搭配蒸南瓜、胡蘿卜泥補充維生素。術后恢復期可進行散步或太極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ml,造瘺患者需額外補充電解質。定期隨訪需包含營養評估和心理健康篩查,建立完整的康復支持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