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過多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與激素紊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礙、子宮腺肌癥等因素有關。
1、激素紊亂: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失衡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厚,脫落時出血量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可能建議使用短效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調節激素周期,或采用黃體酮膠囊促進內膜轉化。伴隨月經周期紊亂時需監測基礎體溫和激素六項。
2、子宮肌瘤:
肌壁間或黏膜下肌瘤會增大子宮內膜面積,經期收縮止血功能受影響。直徑小于5厘米的肌瘤可嘗試米非司酮等藥物縮小體積,若引發嚴重貧血或壓迫癥狀,需考慮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動脈栓塞術。肌瘤患者常出現經期延長和下腹墜脹感。
3、子宮內膜息肉:
息肉組織干擾子宮收縮并增加出血面,可通過宮腔鏡檢查確診。較小息肉可在診刮時去除,復發型息肉需宮腔鏡下電切術。該病易導致經間期出血,術后需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4、凝血異常:
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因子缺乏會延長出血時間,需進行凝血四項和血小板功能檢測。輕癥可使用氨甲環酸等抗纖溶藥物,嚴重血友病患者需輸注凝血因子。這類患者往往伴有皮下瘀斑或牙齦出血傾向。
5、子宮腺肌癥:
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導致子宮均勻增大,經期子宮收縮乏力。可嘗試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減少出血,頑固性疼痛患者需評估子宮切除術。該病典型表現為進行性痛經和子宮質地變硬。
月經量多期間建議增加高鐵食物如鴨血、豬肝的攝入,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避免劇烈運動和盆浴,使用夜用加長衛生巾并記錄出血量。若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或每小時浸透一片衛生巾,需立即就醫。長期出血者每半年應復查血常規和婦科超聲,排除器質性病變后可通過中醫調理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