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腎結石需通過尿液分析、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結石成分分析及腎功能評估等方式綜合判斷。
1、尿液分析:
尿液常規檢查可發現紅細胞、白細胞或結晶,提示可能存在結石。24小時尿液成分分析能評估鈣、草酸、尿酸等代謝異常,幫助判斷結石形成風險。尿pH值檢測對區分尿酸結石或磷酸鹽結石有參考價值。
2、血液檢查:
血鈣、血磷、血尿酸及甲狀旁腺激素水平檢測有助于發現高鈣血癥、痛風等代謝性疾病。血肌酐和尿素氮可評估腎功能是否受損。電解質紊亂可能提示結石導致的腎積水或感染。
3、超聲檢查:
超聲作為無創首選檢查,能發現直徑>3mm的結石及腎積水情況。對孕婦和兒童更安全,但輸尿管中段結石檢出率較低。彩色多普勒可輔助判斷是否存在輸尿管梗阻。
4、CT掃描:
非增強CT是診斷金標準,能精確定位結石位置、大小及密度,檢出率超過95%。低劑量CT適用于復診患者,三維重建技術有助于制定手術方案。CT值可初步預測結石成分。
5、結石分析:
排出或取出的結石需進行紅外光譜或X線衍射分析,明確成分為草酸鈣、磷酸鈣、尿酸或胱氨酸等。結合代謝評估結果,可為個體化預防提供依據。反復發作者需定期復查代謝指標。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3000ml飲水量,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堅果,適量攝入柑橘類水果堿化尿液。根據結石成分調整飲食結構,鈣質結石患者需控制鈉鹽攝入,尿酸結石患者應減少嘌呤食物。適度運動如跳繩有助于微小結石排出,但突發劇烈腰痛伴血尿需立即就醫。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結石變化,代謝異常者每3-6個月需復查尿液生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