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腿無力建議掛神經內科、骨科、內分泌科、血管外科或風濕免疫科。雙腿無力可能與神經系統病變、骨關節疾病、代謝異常、血管問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1、神經內科
神經系統病變如多發性硬化、脊髓病變或周圍神經病變可能導致雙腿無力。神經內科醫生會通過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或影像學檢查評估神經功能。若伴隨麻木、刺痛或肌肉萎縮等癥狀,需優先排查神經損傷。治療可能包括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改善微循環藥物如前列地爾,以及針對原發病的免疫調節治療。
2、骨科
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脊柱疾病可能壓迫神經根導致下肢無力。骨科醫生會通過X線、CT或MRI檢查脊柱結構。若存在腰痛向下肢放射、行走間歇性跛行等癥狀,需考慮脊柱源性因素。治療包括物理牽引、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嚴重者可能需要椎間孔鏡手術。
3、內分泌科
低鉀血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均可引起肌力下降。內分泌科醫生會檢測電解質、血糖和甲狀腺功能。若伴隨多飲多尿、體重驟變或頸部腫大,需排查代謝性疾病。治療需糾正原發病,如補鉀、胰島素調控或甲狀腺激素替代。
4、血管外科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或深靜脈血栓可能導致肢體供血不足而無力。血管外科醫生會進行血管超聲或造影檢查。若存在下肢發涼、皮膚蒼白或腫脹,需評估血管狀況。治療包括抗凝藥物如利伐沙班、血管擴張治療,嚴重者需血管介入手術。
5、風濕免疫科
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等自身免疫病可表現為對稱性肌無力。風濕免疫科醫生會檢測肌酶譜和自身抗體。若伴隨皮疹、吞咽困難或晨僵,需考慮免疫性疾病。治療常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
日常應注意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或游泳,避免久坐久站。飲食需均衡攝入優質蛋白和維生素B族,如瘦肉、雞蛋和全谷物。若癥狀持續加重或伴隨發熱、大小便失禁等警示癥狀,須立即就醫。建議記錄無力發作的時間規律和誘因,就診時向醫生詳細描述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