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皮膚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特征,典型皮損為單側分布的青灰色斑片,好發于三叉神經第一、二支支配區域。
1、臨床表現:皮損多出生時即有,表現為眼周、顴部、前額等部位的藍灰色或褐青色斑片,邊界不清,隨年齡增長顏色加深。部分患者可累及鞏膜、結膜或口腔黏膜,虹膜異色癥是重要伴隨癥狀。
2、皮膚鏡特征:皮膚鏡下可見均質的藍灰色無結構區,偶見褐色斑點,真皮乳頭層黑色素細胞彌漫性增生是典型表現。需與蒙古斑、咖啡斑等色素性疾病鑒別。
3、組織病理學:真皮中上層可見梭形黑色素細胞散在或簇狀分布,細胞富含黑色素顆粒。免疫組化顯示S-100蛋白和HMB-45陽性表達,可與惡性黑色素瘤鑒別。
4、影像學檢查:MRI可顯示病變區域信號異常,尤其伴發青光眼或神經癥狀時需行影像評估。超聲檢查能測量真皮厚度及回聲特征,輔助判斷病變深度。
5、鑒別診斷:需排除顴部褐青色痣、伊藤痣、色素性毛表皮痣等疾病。伴神經系統癥狀時需排查Sturge-Weber綜合征,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
日常需注意防曬避免色素加深,激光治療可選擇Q開關Nd:YAG激光或皮秒激光,手術治療適用于伴發惡性變傾向者。定期眼科檢查可早期發現青光眼等并發癥,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社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