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可通過婦科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HPV檢測、病理活檢等方式診斷,通常由激素水平變化、慢性炎癥、宮頸損傷、HPV感染、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等原因引起。
1、婦科檢查:
醫生通過陰道窺器直接觀察宮頸形態,判斷糜爛面積及分型。生理性柱狀上皮外移表現為光滑的紅色區域,病理性糜爛可能伴隨充血、接觸性出血。檢查前需避開月經期,24小時內避免性生活及陰道灌洗。
2、宮頸細胞學檢查:
采用TCT或巴氏涂片采集宮頸脫落細胞,篩查異常增生或癌前病變。檢查可能發現炎性細胞、挖空細胞等病理改變。建議每年篩查一次,連續三年正常者可延長間隔。
3、陰道鏡檢查:
通過光學放大系統觀察宮頸血管形態和上皮結構,醋酸試驗可識別異常轉化區。檢查可見點狀血管、鑲嵌樣改變等典型圖像,可疑區域需進一步活檢。檢查時間宜選在月經干凈后3-7天。
4、HPV檢測:
采用PCR或雜交捕獲法檢測高危型HPV感染,16/18型陽性需結合其他檢查評估風險。持續性感染可能導致鱗狀上皮內病變,檢測結果陰性者3-5年復查。
3、病理活檢:
在陰道鏡引導下取可疑組織送檢,明確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或浸潤癌?;顧z后可能出現少量出血,需避免劇烈運動和使用衛生棉條。病理報告需關注CIN分級信息。
日常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長期使用護墊,減少婦科洗液沖洗頻率。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E及葉酸,適量攝入豆制品調節雌激素水平。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增強盆腔血液循環。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排液應及時復查,30歲以上女性建議每1-2年完善宮頸癌篩查組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