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菌藥物治療、補液治療、飲食調整、腸道微生態調節、對癥支持治療等。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針對性干預措施。
1、抗菌藥物治療
輕中度細菌性痢疾可選用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或頭孢類如頭孢曲松、頭孢克肟等抗生素。重癥患者需靜脈給藥,療程一般5-7天。使用抗生素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耐藥性產生。對兒童及孕婦應選擇安全性更高的三代頭孢類藥物。
2、補液治療
腹瀉導致脫水是主要并發癥,輕癥可用口服補液鹽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重度脫水需靜脈輸注生理鹽水或乳酸鈉林格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液量應根據排便量、尿量和皮膚彈性動態調整,老年人和嬰幼兒需特別注意監測。
3、飲食調整
急性期選擇低渣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緩解期過渡到低纖維軟食。避免高脂、高糖及乳制品攝入,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可適量補充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恢復期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幫助體力恢復。
4、腸道微生態調節
使用雙歧桿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劑恢復腸道菌群平衡。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可提高益生菌存活率。發酵乳制品含天然益生菌,癥狀緩解后適量食用有助于重建腸道微生態環境。
5、對癥支持治療
高熱可用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腹痛明顯者可短期使用山莨菪堿緩解痙攣。嚴重里急后重癥狀需警惕中毒性痢疾,出現驚厥、休克等需立即搶救。恢復期應監測大便培養直至病原體轉陰。
細菌性痢疾患者需隔離至癥狀消失后48小時,餐具煮沸消毒,糞便用漂白粉處理。恢復期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腹部保暖。日常加強手衛生,不飲生水,食物充分加熱。出現持續發熱、血便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復診。慢性帶菌者需定期隨訪,必要時進行第二輪抗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