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能由細菌感染、性傳播疾病、宮腔操作后感染、鄰近器官炎癥蔓延、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治療、中藥調理、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細菌感染是盆腔炎最常見的病因,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體為主要病原體,可能伴隨下腹墜痛及異常陰道分泌物。急性期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慢性期可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炎癥吸收。
性傳播疾病導致的盆腔炎多與不潔性生活有關,常見病原體包括支原體和梅毒螺旋體,可能伴有尿頻尿痛癥狀。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伴侶需同步治療以防交叉感染。
宮腔手術操作后感染多見于人工流產或放置節育器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是常見致病菌,術后發熱和血性分泌物是典型表現。預防性使用甲硝唑可降低感染風險,嚴重盆腔膿腫需穿刺引流。
闌尾炎或腹膜炎等鄰近器官炎癥擴散可能繼發盆腔感染,表現為全腹壓痛反跳痛。需聯合廣譜抗生素控制原發病灶,必要時行腹腔鏡探查術清除膿液。
長期熬夜或糖尿病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會使盆腔炎反復發作,患者易出現慢性盆腔疼痛。加強營養攝入和適度運動可改善免疫功能,疼痛明顯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緩解癥狀。反復發作超過3個月或形成輸卵管積水時,需考慮腹腔鏡粘連松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