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對老年人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和全身健康惡化。該疾病會引發髖關節持續性疼痛、活動受限,嚴重時需關節置換手術,同時可能誘發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股骨頭壞死對老年人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骨骼系統損害和全身性并發癥兩方面。骨骼系統損害表現為髖關節結構破壞,早期出現間歇性鈍痛,隨病情進展發展為持續性劇痛,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關節活動度逐漸喪失,典型表現為"4字試驗"陽性,最終導致跛行甚至完全喪失行走能力。
全身性并發癥包括長期臥床引發的墜積性肺炎,患者因疼痛限制活動導致肺部分泌物積聚。血液循環障礙可能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脫落可引發肺栓塞。骨質疏松加速發展會增加病理性骨折風險,肌肉萎縮會進一步加重運動功能障礙。
疾病發展分為四期。Ⅰ期僅出現骨髓水腫和骨小梁微骨折,X線檢查可能無異常發現。Ⅱ期出現新月征和局部骨密度改變。Ⅲ期關節面塌陷但未完全斷裂。Ⅳ期關節面完全塌陷伴繼發性骨關節炎。老年人因修復能力下降,病情進展速度常快于年輕患者。
治療方式根據分期選擇。早期可采用減輕負重、脈沖電磁場等保守治療。中晚期需行髓芯減壓術、帶血管蒂骨移植等保髖手術。終末期患者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需預防假體周圍骨折和假體松動。藥物治療主要使用抗骨質疏松藥如阿侖膦酸鈉,以及改善微循環的川芎嗪注射液。
預防措施包括控制激素使用劑量,糖尿病患者維持血糖穩定,避免長期大量飲酒。建議老年人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出現髖部隱痛應及時就診。日常使用助行器減輕關節負荷,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維持骨代謝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