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與疾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容易引發精神障礙的軀體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癥等可能因代謝紊亂導致腦功能異常。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現抑郁、焦慮或認知功能下降;尿毒癥患者因毒素蓄積可引發意識模糊、幻覺等精神癥狀。
神經系統疾病中,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常伴隨精神障礙。帕金森病患者約40%會出現抑郁癥狀,晚期可能合并幻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即可表現為性格改變、妄想等精神行為異常。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是精神障礙的常見誘因。甲狀腺功能亢進易導致焦慮、易激惹;甲狀腺功能減退則可能引發抑郁、反應遲鈍。庫欣綜合征患者因皮質醇水平升高,約50%會出現抑郁或精神病性癥狀。
感染性疾病如HIV感染、神經梅毒等可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HIV感染者可能出現HIV相關癡呆;神經梅毒晚期可表現為人格改變、夸大妄想等精神癥狀。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伴發精神障礙的比例高達75%。SLE患者可能出現情緒障礙、精神病性癥狀或認知功能障礙,與自身抗體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有關。
對于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的治療,需優先控制原發疾病。糖尿病需優化降糖方案,甲狀腺疾病需調整激素水平,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治療。精神癥狀明顯者可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如喹硫平、奧氮平,抑郁癥狀突出時可考慮舍曲林等抗抑郁藥。心理干預如認知行為治療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有輔助作用。
當軀體疾病患者出現顯著精神癥狀時,建議及時至精神科或相關專科就診。精神科醫生與內科醫生的協作診療有助于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