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可能由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年齡增長等因素引起,長期發展可導致器官供血不足、血栓形成等嚴重后果。
1、心腦血管風險:
血管硬化會增加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風險。冠狀動脈硬化可引發心絞痛,腦血管硬化可能導致腦缺血或出血。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血壓血脂,必要時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硝苯地平等藥物。
2、腎臟功能損傷:
腎動脈硬化會降低腎臟濾過功能,嚴重時發展為腎衰竭。患者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等癥狀,需控制鹽分攝入,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3、下肢循環障礙:
下肢動脈硬化常導致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時腿部疼痛。病情進展可能出現靜息痛甚至壞疽,建議進行步行鍛煉,戒煙并保持足部清潔。
4、眼底病變:
視網膜動脈硬化會造成視力下降,眼底檢查可見動脈變細、反光增強。糖尿病患者更易合并視網膜病變,需每年進行眼科檢查。
5、認知功能衰退:
腦部小動脈硬化與血管性癡呆相關,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判斷力下降。保持地中海飲食模式,適量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延緩進程。
日常需采取低鹽低脂飲食,增加深海魚、燕麥、堅果的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嚴格監測血壓血糖指標,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出現持續胸痛、肢體無力或視力驟降等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