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口憩室又稱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憩室患者懷孕后需重點關注瘢痕處妊娠風險及胎盤異常問題。孕期管理需結合憩室大小、位置及臨床癥狀制定個體化方案,主要注意事項包括定期超聲監測、控制體重增長速度和避免腹壓驟增活動。
孕早期重點監測瘢痕妊娠
孕6-8周需通過陰道超聲明確孕囊位置,排除瘢痕部位妊娠。若孕囊著床于憩室處,可能伴隨不規則陰道出血,需評估是否終止妊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動態監測可輔助判斷胚胎發育情況。
孕中期強化子宮完整性評估
每4周需進行經陰道超聲測量憩室處肌層厚度,臨界值通常為2.5毫米。出現下腹隱痛或褐色分泌物時,需排除先兆子宮破裂。建議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促進組織修復,每日鈣攝入量不低于1000毫克。
孕晚期防范子宮破裂風險
孕32周后需縮短產檢間隔至1-2周,重點觀察宮縮頻率及憩室部位壓痛。出現突發性劇烈腹痛伴胎動減少,需立即排除子宮破裂。控制胎兒體重在3.5公斤以下可降低分娩風險。
分娩方式選擇原則
既往有子宮破裂史或憩室肌層厚度<1.5毫米者需擇期剖宮產。滿足陰道試產條件時,需配備緊急剖宮產預案,產程中持續胎心監護并禁用縮宮素加強宮縮。
這類孕婦應在三級醫院建檔產檢,由產科與超聲科聯合隨訪。出現持續宮縮痛或陰道流血量超過月經量時需即刻就診,必要時住院進行預防性宮縮抑制治療。產后需特別關注胎盤粘連及出血風險,建議延遲到產后42天評估子宮復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