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在病程、癥狀表現及治療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區別包括發病急緩、皮損形態、瘙癢程度、病程持續時間、治療側重點五個維度。

1、病程差異:
急性濕疹起病迅速,病程通常持續2-3周,皮損進展快;慢性濕疹病程超過6周,多由急性濕疹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轉化而來。前者可能因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突然發作,后者常與長期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相關。
2、皮損特征:
急性濕疹表現為邊界不清的紅斑、密集丘疹或水皰,伴滲出傾向;慢性濕疹以皮膚增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為主。兩者均可能出現抓痕,但慢性濕疹因長期搔抓更易出現皸裂和鱗屑。

3、瘙癢規律:
急性濕疹瘙癢劇烈且持續,夜間加重明顯;慢性濕疹瘙癢呈陣發性,干燥環境或溫度變化時易誘發。慢性濕疹患者因長期搔抓可能導致瘙癢-搔抓惡性循環。
4、病理機制:
急性濕疹多與Ⅰ型超敏反應相關,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血管擴張;慢性濕疹涉及Th2細胞介導的慢性炎癥,可能與FLG基因突變導致的皮膚屏障缺陷有關,通常表現為IL-4、IL-13等細胞因子水平升高。
5、治療策略:
急性期需冷濕敷減少滲出,外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控制炎癥;慢性期側重皮膚屏障修復,使用尿素軟膏、他克莫司軟膏,配合窄譜UVB光療。兩者均需避免搔抓,慢性患者需長期使用保濕劑如凡士林、神經酰胺。

濕疹患者需根據分期調整護理方案,急性期避免熱水燙洗,選擇無皂基清潔劑;慢性期堅持每日涂抹保濕霜,穿著純棉衣物。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慢性患者可補充ω-3脂肪酸。運動時注意避免出汗刺激,游泳后及時沖洗并保濕。若皮損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需及時至皮膚科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