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瘡瘍是中醫對化膿性感染性皮膚疾病的統稱,對應西醫的癤、癰、蜂窩織炎、膿腫等疾病。這類疾病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爛等癥狀。
癰疽瘡瘍可能由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控制不佳、衛生習慣不良等因素引起。皮膚微小破損后細菌侵入毛囊或皮下組織,引發炎癥反應,早期表現為局部硬結紅腫,進展期形成膿栓,嚴重者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
輕度感染可通過局部消毒和中藥外敷處理。使用碘伏溶液清潔患處后,可外敷魚石脂軟膏或金黃散促進排膿。感染范圍較大時需口服頭孢氨芐、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炎癥。形成明顯膿腫需由醫生行切開引流術。
保持皮膚清潔是預防關鍵。日常應避免搔抓皮膚,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出現直徑超過3厘米的硬結、持續高熱或面部三角區感染時,必須立即就醫。中醫認為這類疾病與濕熱毒邪有關,治療時會配合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黃連解毒湯。
特殊部位如頸部、腹股溝的癰疽可能引發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癥。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易擴散,需加強抗感染治療。反復發作患者建議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