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瀉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胃腸炎,常見病原體包括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性腹瀉主要表現為水樣便、腹痛、惡心嘔吐,可能伴有發熱或脫水,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1、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性腹瀉最常見病原體,多發于秋冬季。感染后潛伏期約1-3天,典型癥狀為突發水樣腹瀉,每日可達10-20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常伴隨噴射性嘔吐和低熱?;純阂壮霈F脫水體征如尿量減少、囟門凹陷,嚴重者可發生電解質紊亂。目前已有輪狀病毒疫苗可用于預防。
2、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可在各年齡段引發急性胃腸炎。其特點為集體暴發流行,常見于學校、養老院等場所。癥狀包括突發劇烈嘔吐、水樣腹瀉和腹部絞痛,病程通常持續24-72小時。該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接觸被污染物體表面也可能感染。
3、腺病毒
腸道腺病毒主要感染5歲以下兒童,全年均可發病。除腹瀉癥狀外,常伴有呼吸道感染表現如咽痛、咳嗽等。腹瀉程度較輪狀病毒輕,但持續時間可達1-2周。部分患兒可能出現結膜炎等腸外表現,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癥狀較重。
4、星狀病毒
星狀病毒多引起嬰幼兒輕度腹瀉,糞便中可見特征性星形顆粒。臨床表現以低熱、食欲減退和水樣便為主,通常3-5天自愈。該病毒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很少導致嚴重脫水,但早產兒或營養不良兒童需警惕病程延長。
5、其他病毒
腸道病毒、冠狀病毒等也可引起腹瀉癥狀,常伴隨特征性表現。如柯薩奇病毒可能伴發手足口病,某些冠狀病毒株與呼吸道癥狀相關。這類病毒感染通常癥狀較輕,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
病毒性腹瀉患者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飲用口服補液鹽溶液。飲食宜選擇米湯、面條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加重腹瀉。注意餐具消毒與手衛生,嬰幼兒患者需及時更換尿布防止交叉感染。若出現持續高熱、血便、意識模糊等嚴重癥狀,或嬰幼兒超過6小時無尿,應立即就醫。多數病毒性腹瀉具有自限性,但脫水是主要風險,尤其需關注老年人和嬰幼兒的液體攝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