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睪不做手術可能導致睪丸功能受損、癌變風險增加等問題。隱睪是指睪丸未降入陰囊的先天性異常,處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觀察、激素治療、睪丸固定術、睪丸切除術、輔助生殖技術。
1、定期觀察
部分嬰兒隱睪可能在出生后數月內自行下降,醫生可能建議定期超聲檢查監測睪丸位置變化。觀察期間需記錄睪丸大小、質地變化,若6個月后仍未下降則需考慮其他干預措施。觀察期間家長應避免過度擠壓患兒腹部。
2、激素治療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可刺激睪丸下降,適用于近腹股溝管的隱睪病例。該治療可能引起陰莖增大、陰毛早現等副作用,需在兒科內分泌科醫生監督下進行。激素治療成功率有限,失敗后仍需手術干預。
3、睪丸固定術
通過外科手術將睪丸牽引固定至陰囊,最佳手術時機為6-12月齡。手術可降低睪丸扭轉風險,改善生精功能,需在全麻下進行。術后需定期復查睪丸血流和發育情況,警惕術后回縮。
4、睪丸切除術
對于高位隱睪或發育不良睪丸,可能需切除防止癌變。切除后需評估對側睪丸功能,青春期前切除者需激素替代治療。病理檢查可明確是否存在原位癌等病變。
5、輔助生殖技術
雙側隱睪導致不育者可考慮冷凍保存精子或睪丸取精。嚴重生精障礙可能需要供精人工授精,需在泌尿外科和生殖醫學中心聯合評估。技術包括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體外受精等。
隱睪患兒日常需穿著寬松衣物,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睪丸損傷。青春期后應每月自查睪丸,發現硬結或腫大及時就診。成年隱睪患者需每年進行睪丸超聲和腫瘤標志物檢查,保持適度運動增強體質,避免高溫環境如桑拿、長時間騎行。飲食注意補充鋅、硒等微量元素,控制紅肉攝入量,建立規律作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