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蛋白原高是指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濃度超過正常范圍,可能提示炎癥、創傷或血栓性疾病。纖維蛋白原升高主要有感染、組織損傷、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妊娠等因素引起。
1、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纖維蛋白原作為急性期反應蛋白。肺炎鏈球菌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常見感染均可導致該指標升高,需通過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查明確感染源,并針對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控制原發病。
2、組織損傷
重大手術、嚴重燒傷或外傷后,機體通過增加纖維蛋白原促進凝血和修復。此時可能伴隨血小板計數升高,需監測D-二聚體預防血栓形成,必要時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干預。
3、心血管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狀態下,血管內皮損傷會激活凝血系統。纖維蛋白原升高可能加速血栓形成,需聯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同時控制血壓血糖等基礎指標。
4、惡性腫瘤
肺癌、胃癌等實體腫瘤可分泌炎性因子刺激纖維蛋白原合成,部分血液系統腫瘤直接影響凝血功能。需通過腫瘤標志物篩查、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手術切除或放化療可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
5、妊娠
妊娠中晚期生理性血液高凝狀態會導致纖維蛋白原逐漸升高,正常值可達4-6g/L。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避免長期臥床,出現下肢水腫或頭痛時應排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發現纖維蛋白原升高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避免高脂飲食和久坐,適量飲水保持血液循環。心腦血管高風險人群應定期檢測血脂血糖,妊娠女性需遵醫囑進行凝血功能監測。若持續升高伴不明原因出血或血栓,建議盡早就醫完善惡性腫瘤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