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炎的治療需結合病因和癥狀嚴重程度綜合干預,急性期可通過禁食補液、抗生素治療、黏膜保護劑、糖皮質激素調節免疫、益生菌調節微生態等方式緩解。慢性結腸炎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飲食刺激、腸道菌群紊亂、遺傳易感性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癥狀。
1、禁食補液:急性發作期需暫時禁食以減少腸道刺激,通過靜脈補充葡萄糖、電解質及水分,維持機體代謝需求。嚴重脫水者可配合口服補液鹽糾正水電解質失衡。
2、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性結腸炎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環丙沙星、甲硝唑、頭孢曲松等抗生素。偽膜性腸炎需停用原發抗生素,改用萬古霉素或非達霉素針對性治療。
3、黏膜保護劑:硫糖鋁、蒙脫石散等藥物可形成保護膜覆蓋受損腸黏膜,減少炎癥刺激。美沙拉嗪緩釋制劑能局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緩解腸道充血水腫。
4、激素調節: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潑尼松、氫化可的松等糖皮質激素,重癥患者需靜脈給藥。長期維持治療需逐步過渡到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劑。
5、微生態調節: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能競爭性抑制致病菌定植,修復腸屏障功能。發酵乳制品、膳食纖維補充可促進有益菌群增殖。
結腸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低脂、高蛋白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乳糖攝入。急性期后逐步引入蒸蛋、龍須面、蘋果泥等低纖維食物,恢復期每周進行3-5次30分鐘步行鍛煉,配合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病情反復或出現持續發熱、便血時需及時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