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高溫、紫外線、含氯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75%乙醇等方式有效滅活。病毒對熱敏感,56℃持續30分鐘或使用特定化學消毒劑均可破壞其結構。
1、高溫滅活
56℃加熱30分鐘能有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該溫度可使病毒蛋白質變性,破壞其包膜結構。適用于耐高溫物品消毒,如餐具、毛巾等。需注意部分塑料制品可能因高溫變形。
2、紫外線照射
波長254納米的紫外線可直接破壞病毒核酸結構。適用于空氣和物體表面消毒,照射強度需達到90μW/cm2以上,持續30分鐘。使用時需避免直接照射人體皮膚和眼睛。
3、含氯消毒劑
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劑作用30分鐘可滅活病毒。包括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適用于地面、臺面等環境消毒。金屬制品消毒后需用清水擦拭以防腐蝕。
4、過氧化物類
3%過氧化氫或0.5%過氧乙酸溶液作用5分鐘能有效滅活病毒。這類消毒劑分解產物為水和氧氣,環保性較好。需現配現用,避免陽光直射導致失效。
5、75%乙醇
75%濃度乙醇能溶解病毒包膜脂質層,1分鐘內即可滅活病毒。適用于手部和小型物品消毒。高濃度乙醇反而會使蛋白質過快凝固形成保護層,降低消毒效果。
日常防護中建議優先選用75%乙醇進行手消毒,物體表面可選擇含氯消毒劑擦拭。使用消毒劑時注意通風,避免不同種類消毒劑混用。耐熱物品可定期煮沸消毒,紡織品可陽光下暴曬6小時以上。特殊場所如醫療機構需按規范使用過氧乙酸等高效消毒劑,并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