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痣是一種先天性局部皮膚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色素減退斑,其典型特征為邊界清晰的淡白色斑片,摩擦或受冷刺激時周圍正常皮膚發紅而白斑區無變化。
貧血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三個特征:斑片呈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白斑顏色為蒼白色或淡白色,與周圍皮膚對比明顯但無鱗屑;摩擦患處時周圍皮膚充血發紅,白斑區因血管收縮異常仍保持蒼白。這些表現與白癜風、白色糠疹等疾病存在差異。
該病的發生與局部血管對兒茶酚胺敏感性增高有關,屬于先天性血管功能異常。發病機制可能涉及胚胎期血管發育障礙,導致病變區血管持續收縮,無法像正常皮膚一樣擴張充血。貧血痣通常在出生時或兒童期被發現,好發于軀干、面部等部位。
診斷時需與白癜風、無色素痣等疾病鑒別。白癜風白斑邊界色素沉著明顯,摩擦后白斑與周圍皮膚同步發紅;無色素痣多為條帶狀分布,且終身穩定不擴大。皮膚科醫生可通過玻片壓診試驗Diascopy輔助診斷,壓迫后白斑與周圍皮膚界限消失是重要鑒別點。
貧血痣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對健康無影響。若影響美觀可嘗試光療或激光治療,但效果因人而異。日常需注意防曬以減少色差,避免過度摩擦刺激患處。多數患者隨年齡增長白斑會變得不明顯,極少數可能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