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醫管理體制沒有變化的背景下,下一步,應在改革的制度設計上花功夫,且更強調制度設計上的內在邏輯。
有關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未來五年里醫保、醫療、醫藥(下稱三醫)這三大主管部門將仍處于分設狀態,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仍將維持原狀且獨立行使各自分工與職能。
“機構改革是一個國家治理能力跟治理水平現代化的一個綜合體現。三醫體制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僅在于三醫之間關系密切,更重要的是,三醫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有不少細節需要協同、聯動。”福建省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原國務院醫改辦監察專員、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原局長賴詩卿告訴記者,在三醫管理體制沒有變化的背景下,下一步,應在改革的制度設計上花功夫,且更強調制度設計上的內在邏輯。
醫保、醫療、醫藥這三大主管部門的協同治理應如何穩步推進?
協同治理的關鍵點
在賴詩卿看來,制度設計上的內在邏輯關乎三方面關鍵點。
第一,不要太糾結體制上的改革。每一項大的醫改布局和相關制度跟進,實際上都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現階段,由于醫保、醫療、醫藥這三個部門功能定位不同,三大部門的分設對推動改革有一定的好處,他們可以互相促進,互相監督,互相制衡。
第二,體制沒有變化并不意味著改革停滯。醫改在制度設計上既要遵循系統協同的內在邏輯,也要秉承具體落地的執行機制。也就是說,要形成一個有分工、有合作的治理格局。醫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部門眾多,在醫保、醫療、醫藥三大部門的基礎上,涉及醫學人才(尤其是全科醫生)培養、財政投入、人員編制等問題。這些也是醫改的痛點。
第三,醫改逐步推進中,人社、教育等部門的作用也非常關鍵。這包括職稱評定、人才引進,以及最重要的醫生工資水平與績效等,比如福建和三明的醫改就是通過藥品耗材的集中采購,擠壓價格水分省下的費用,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以此讓患者、醫療機構共享改革的紅利。
廣東省衛生廳原副廳長廖新波也告訴記者,在協同治理下,醫保、醫療、醫藥的職能是相互配合來體現的;這三大主管部門應在統一的領導下各司其職,但仍需要聽取其他部門的建議。
事實上,多位醫改專家認為,我國醫改是分階段進行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這也對應了不同的治理方式、改革路徑。
為此,賴詩卿告訴記者,早在醫改剛啟動時,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9年的6號文件),其中提出了“四基一公”即基本醫保制度、基本公共衛生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和公立醫院改革。在這一階段,醫保、醫療、醫藥都圍繞各自的改革任務去展開。
“到了第二個階段,公益性成為了衛生健康的總方向,且健康中國戰略明確提出要‘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人民健康為中心’。”賴詩卿說,以分級診療為例,這一制度需要多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協同作戰系統,單靠一個部門是比較難完成的;包括各個部門還需要有牽頭者,如衛健委來牽頭分級診療,包括人才供給、藥械設備下沉、醫保支付配套等則需要多個其他部門的配合。
而廖新波也稱,醫療改革不僅包括產、學、研、醫、用,其實也包括了醫保(基本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很早之前大家多關注基本醫療保險,但如今商業醫療保險也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商業醫保,通俗來說,就是幫客戶看好病,客戶滿意,能省下的費用就是商保機構的”。
如何避免監管盲區
三醫協同治理是否順暢,取決于合理避免監管盲區、防止政策“打架”。
為此,廖新波告訴記者,在現今的醫保費用管理趨勢下,醫院對于藥品耗材購進的主動權、選擇權越來越小。以藥品耗材的集中帶量采購為例,醫保部門應該不只是尋找低價產品,而是要同步考慮藥品耗材的質量安全。也因此,醫保部門需要既懂醫療政策,還需要懂醫藥質量、醫院管理等,這樣才能整體考慮醫療層面的成本支出。
但從醫療角度來說,應該是醫生選擇適合病人的技術、藥品耗材,如何真正與醫保、醫藥協同,則非常考驗院長在管理上的智慧。
“我認為,從協同治理的終極目標來看,未來,病人無論是在一級、二級還是三級醫療機構看病,其報銷比例、費用應該是一致的,這樣,醫療服務才能做到真正的合理、公平。”廖新波說,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我們更多地去“解放”醫生,并匹配符合其發展的人才資質、職稱的評定方法。
一位藥監人士也告訴記者,在協同治理層面,涉及藥監的領域,一方面在于從審批端加快藥品、醫療器械的上市速度,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惠及患者;另一方面,則是對藥品、醫療器械上市后的質量安全作出評價、抽驗、飛行檢查等;這些都需要除藥監外其他部門的配合。
賴詩卿告訴記者,目前,各部門都有各自的執法機構,有可能會出現政策盲區或“打架”的現象,“但這一現象在其他行業也存在。醫保、醫療、醫藥都屬于專業監管,這與文化、市容領域的綜合監管還不一樣。我認為,下一步,第一要健全制度機制,改進工作作風,解決責任邊界的問題;第二要理清環節流程,做好監管主體間的銜接;第三是要做好聯合監管,比如涉及到非法行醫、亂漲價現象等,也要聯合公安、市場監督等一起進行,只有壓實各方責任才能消除監管盲區。
“信息化系統建設也是實現三醫協同治理的的重要工具,這涉及三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并通過大數據手段來實現監管的科學化、精細化,以此提高治理水平。比如,醫保部門實行了‘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將所有藥品耗材、醫療服務等項目進行編碼統一,來實現監管標準化。”賴詩卿說,當前,藥品耗材集采、縣域醫共體、公立醫院改革(以戰略性購買撬動支付、價格的改革)這些任務對于三醫協同治理比較迫切。
“此外,三醫協同治理,還是需要通過立法來做好頂層設計,同時以備案審查、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途徑來強化監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等,最終保障市場主體和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賴詩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