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可通過規范用藥、定期監測、規避高風險因素等方式預防。藥物性肝損傷指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肝臟功能異常,預防措施主要與用藥行為、個體差異、藥物特性等因素相關。

規范用藥是預防的核心措施。嚴格遵循醫囑劑量和療程,避免自行增減藥量或聯合用藥。對乙酰氨基酚、異煙肼、他汀類藥物等具有明確肝毒性藥物需特別警惕。用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關注肝毒性警告標識。
個體化風險評估能有效降低發病概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酗酒者等高風險人群用藥前需評估肝功能。基因檢測對特定藥物如抗癲癇藥卡馬西平的代謝能力有預測價值。用藥期間出現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應及時就醫。

規避藥物相互作用可減少疊加損傷。酒精與對乙酰氨基酚合用會加重肝毒性,抗結核藥利福平與異煙肼聯用需加強監測。中藥何首烏、土三七等也存在肝損傷風險,中西藥混用需謹慎。
定期肝功能監測具有預警價值。長期使用抗結核藥、抗腫瘤藥等高風險藥物時,建議每2-4周檢測轉氨酶水平。出現ALT升高至正常上限3倍以上應立即停藥。對于必須使用的肝毒性藥物,可配合護肝藥物如還原型谷胱甘肽進行預防性保護。
特殊人群需采取針對性防護。孕婦應避免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兒童慎用阿司匹林。有藥物過敏史者用藥前應進行皮試。疫苗接種如乙肝疫苗可降低基礎肝病患者的疊加風險。

藥物性肝損傷多數預后良好,及時停藥后肝功能多可恢復。但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慢性肝病,極少數可導致急性肝衰竭。用藥期間出現皮膚黃染、陶土樣大便等典型癥狀需立即就醫。預防的關鍵在于提高用藥安全意識,建立合理的藥物使用評估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