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能由過敏反應、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藥物反應、自身免疫異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風團、瘙癢等癥狀,急性期偶見暗紅色皮損。
1、過敏反應:食物或環境過敏原可能誘發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毛細血管擴張滲出。回避已知過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可緩解癥狀。暗紅色皮損多與抓撓后局部淤血相關。
2、感染因素:病毒或細菌感染可能通過免疫復合物沉積引發血管炎性改變。控制原發感染后皮損可消退,伴隨發熱時需排查鏈球菌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3、物理刺激:摩擦或壓力可能引起機械性蕁麻疹,表現為受壓部位條索狀暗紅斑。避免緊身衣物壓迫,冷敷可減輕血管滲出導致的色素沉著。
4、藥物反應: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干擾前列腺素代謝,導致持久性紅斑反應。停用可疑藥物后配合西替利嗪治療,暗沉斑塊多在2周內消退。
5、自身免疫異常: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出現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導致真皮淺層紅細胞外滲。需檢測甲狀腺抗體等指標,頑固性皮損可考慮奧馬珠單抗治療。
急性期建議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熱水燙洗和酒精擦拭。每日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過敏原,燕麥浴可舒緩皮膚炎癥。慢性患者需監測D-二聚體等凝血指標,適當補充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持續6周以上的暗沉斑塊需活檢排除色素性蕁麻疹,合并關節痛或發熱時需及時排查系統性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