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性膿皮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快速進展的疼痛性潰瘍,可能伴隨發熱、關節痛等全身癥狀,需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1、皮膚潰瘍:
初期表現為紅色丘疹或膿皰,48小時內迅速進展為邊界清晰的紫紅色潰瘍,邊緣呈潛行性破壞。潰瘍基底可見壞死組織及黃綠色膿液,周圍皮膚呈特征性紫紅色暈環。疼痛程度與皮損大小不成比例,常需強效鎮痛藥物控制。
2、伴隨發熱:
約60%患者出現38℃以上中低度發熱,可能與炎癥因子釋放有關。發熱多呈間歇性,在皮膚損害加重時體溫升高,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可暫時緩解。需注意與感染性發熱鑒別,避免濫用抗生素。
3、關節癥狀:
40%病例伴發不對稱性關節炎,常見于膝關節、踝關節等大關節。表現為關節腫脹、晨僵及活動受限,但X線檢查多無骨質破壞。關節癥狀與皮膚病變活動度平行,皮膚潰瘍愈合后關節癥狀多自行緩解。
4、系統受累:
部分患者合并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等消化道癥狀。約15%病例伴發血液系統異常,包括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需進行骨髓穿刺等深入檢查。
5、特殊類型:
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表現為緊張性水皰,皰液迅速轉為血性或膿性;增殖型則呈現疣狀增生性皮損。這兩種變異型更易合并惡性腫瘤,需完善腫瘤篩查。所有類型皮損愈合后均遺留萎縮性或瘢痕性痕跡。
患者需保持創面清潔,每日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后覆蓋水膠體敷料。飲食建議高蛋白、高維生素C的均衡膳食,如雞蛋、西蘭花、奇異果等促進組織修復。急性期限制劇烈運動,恢復期可進行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改善關節功能。定期監測炎癥指標和潛在系統疾病,皮膚科與風濕免疫科聯合隨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