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出血通常由肛腸外科或普通外科診治。根據出血原因不同,可能涉及消化內科、血液科或腫瘤科等多學科協作。常見病因包括痔瘡、肛裂、直腸息肉等良性疾病,少數情況下可能與結直腸腫瘤相關。
痔瘡是肛門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占門診病例的60%以上。內痔出血表現為無痛性便后滴血,血液呈鮮紅色;外痔可能伴有肛門腫物和疼痛。肛裂多因便秘導致,特征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少量出血。直腸息肉出血量較少,但可能伴隨黏液便。
對于反復出血或伴隨體重下降的患者,建議進行腸鏡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40歲以上人群出現不明原因肛門出血時,應完善腫瘤標志物檢測。血液系統疾病導致的出血通常伴有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等全身癥狀。
日常護理需保持大便通暢,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推薦食用火龍果、燕麥等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可減輕肛周靜脈壓力。溫水坐浴能緩解痔瘡癥狀,水溫控制在40℃左右為宜。
當出血量較大、持續時間超過1周或出現頭暈等貧血癥狀時,需及時就醫。結腸鏡檢查是明確出血原因的金標準,必要時可進行血紅蛋白檢測評估失血程度。治療方式取決于病因,包括藥物保守治療、硬化劑注射或手術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