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隨皮疹是臨床常見癥狀組合,可能涉及感染性疾病、過敏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病因。兒童患者中約60%的發熱性皮疹由病毒感染引起,成人則需警惕藥物過敏和系統性疾病的可能。
感染性因素是發熱伴皮疹最常見的原因。病毒性感染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初期為紅色斑丘疹,24小時內進展為水皰;麻疹病毒感染的柯氏斑出現在發熱第2-3天,伴隨特征性紅色斑丘疹從耳后向全身擴散。細菌感染如猩紅熱會產生砂紙樣皮疹,伴隨草莓舌和口周蒼白圈表現。
藥物過敏反應約占發熱性皮疹病例的20%-30%。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和非甾體抗炎藥是常見致敏藥物。典型表現為用藥后7-14天出現的對稱性麻疹樣皮疹,嚴重者可發展為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征,出現皮膚大面積剝脫和黏膜損害。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成人Still病表現為間歇性高熱、鮭魚色皮疹和關節痛,皮疹多在體溫高峰時出現,熱退后消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蝶形紅斑和盤狀皮疹可能伴隨長期低熱,實驗室檢查可見抗核抗體陽性。
特殊感染如傷寒的玫瑰疹出現在病程第2周,表現為腹部淡紅色斑丘疹;二期梅毒的銅紅色斑疹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這些疾病需要特異性血清學檢測確診。
出現發熱伴皮疹時應記錄皮疹形態、分布和發展規律。麻疹樣皮疹、蕁麻疹樣皮疹和水皰樣皮疹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觀察是否伴隨瘙癢、脫屑或黏膜受累有助于鑒別診斷。
建議所有不明原因發熱伴皮疹患者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檢測。懷疑病毒感染時可做特異性抗體檢測,考慮細菌感染需進行血培養。皮疹活檢對診斷非典型病例有重要價值。
兒童突發高熱伴皮疹需警惕川崎病可能,該病表現為持續發熱超過5天、草莓舌和手足硬性水腫。及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可預防冠狀動脈瘤形成。
皮疹伴隨高熱、意識改變或出血傾向提示重癥感染可能,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敗血癥,這類情況需要急診處理。對廣泛皮膚剝脫或大皰性皮疹患者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