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臥床并發癥的出現時間與個體差異、護理質量密切相關,通常2-4周內可能發生壓瘡、肺炎、深靜脈血栓等。主要風險包括肌肉萎縮、關節攣縮、泌尿系統感染、營養不良及心理障礙。
1、壓瘡風險: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導致缺血壞死,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高發。每2小時翻身一次,使用氣墊床或減壓敷料,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預防。
2、肺部感染:長期仰臥位使痰液積聚,可能與吞咽功能減退、誤吸有關。表現為發熱、咳嗽濃痰。每日拍背排痰、床頭抬高30度,必要時進行霧化吸入。
3、深靜脈血栓:下肢血流緩慢導致凝血異常,小腿腫脹疼痛是典型癥狀。穿彈力襪、踝泵運動每小時10次,嚴重時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華法林抗凝。
4、泌尿系統感染:導尿管使用或排尿不暢易引發,尿頻尿急伴腰痛提示感染。每日會陰護理、盡早拔除導尿管,感染時選用左氧氟沙星或頭孢曲松治療。
5、肌肉關節退化:每周肌肉量減少10%-15%,關節僵硬進展迅速。每天被動關節活動3次,維持踝關節90度功能位,必要時使用支具防止足下垂。
臥床老人需保證每日1500-2000ml水分攝入,蛋白質補充達1.2-1.5g/kg體重。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四肢按摩,從遠端向近心端手法輕柔。心理支持方面,每天保持30分鐘交流,通過收音機、觸摸等方式提供感官刺激。當出現持續發熱、肢體不對稱腫脹或意識改變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