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縮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代謝紊亂和繼發感染等嚴重后果。肝萎縮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和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肝功能衰竭
肝萎縮會顯著減少功能性肝細胞數量,導致肝臟合成、解毒和代謝功能嚴重受損?;颊呖赡艹霈F黃疸、腹水、肝性腦病等表現。嚴重時需進行肝移植治療,常用藥物包括促肝細胞生長素、門冬氨酸鳥氨酸等,但需嚴格遵醫囑使用。
2、門靜脈高壓
肝臟結構改變會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脾功能亢進和腹水形成。這種情況可能引發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需通過內鏡下治療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干預。
3、凝血功能障礙
肝臟是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場所,肝萎縮會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增加出血風險?;颊呖赡艹霈F皮下瘀斑、鼻衄或消化道出血,需補充維生素K或新鮮冰凍血漿改善凝血功能。
4、代謝紊亂
肝臟參與糖、蛋白質和激素代謝,肝萎縮會引起低血糖、氨基酸代謝異常和激素水平失調。這種情況需要營養支持和代謝調控,必要時使用胰島素等藥物調節血糖。
5、繼發感染
肝臟免疫功能下降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特別是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熱、腹痛等癥狀,需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肝萎縮患者需嚴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建議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進行腹部超聲檢查,出現腹脹、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延緩病情進展。對于終末期肝病患者,可能需要考慮肝移植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