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自我認同混亂為特征的精神障礙。患者常表現出沖動行為、自傷傾向和強烈的被拋棄恐懼,屬于人格障礙B類群中的一種。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核心癥狀包括情緒調節異常、人際關系紊亂和自我形象扭曲。情緒波動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常因微小刺激引發強烈憤怒或抑郁。人際關系模式呈現極端理想化與貶低化的快速轉換,難以維持穩定社交關系。約80%患者存在反復自傷行為,部分伴有短暫的精神病性癥狀。
發病機制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作用。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患者前額葉與邊緣系統功能連接異常,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代謝紊亂。童年期虐待經歷使患病風險增加15倍,家庭功能失調與創傷后應激障礙共病率達30%。遺傳因素貢獻度約40%,一級親屬患病風險較常人高5倍。
診斷需符合DSM-5中至少5項標準: frantic efforts to avoid abandonment瘋狂努力避免被棄、unstable relationships不穩定人際關系、identity disturbance身份紊亂、impulsivity沖動行為、suicidal behavior自殺行為、affective instability情感不穩定、emptiness空虛感、anger不適當憤怒、paranoid ideation偏執觀念。需與雙相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進行鑒別。
治療采用辯證行為療法為主的心理干預結合藥物輔助。心理治療重點訓練情緒調節、痛苦耐受和人際效能技能。奧氮平可改善攻擊行為,拉莫三嗪有助于穩定情緒,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抑郁癥狀有效。嚴重自傷風險需短期住院,約50%患者治療2年后癥狀顯著改善。
疾病預后與治療依從性密切相關。規范治療者10年隨訪顯示60%可恢復社會功能,未治療患者失業率高達70%。孕期需特別注意情緒波動加劇風險,建議孕前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早期識別和系統干預能顯著改善長期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