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風險篩查是通過標準化工具識別個體是否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或已有營養不良的臨床評估方法,常用工具有NRS-2002、MUST等。營養風險篩查主要評估體重變化、飲食攝入、疾病嚴重程度、年齡因素、代謝需求等維度。
1、體重變化
近期體重下降幅度是篩查核心指標,非自愿性體重減輕超過一定比例提示營養風險。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或6個月內下降超過10%均需警惕,肌肉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傷口愈合能力和免疫功能。臨床常結合BMI判斷,18.5的消瘦狀態具有明確營養干預指征。
2、飲食攝入
持續一周以上食物攝入量不足日常需求的75%即存在風險,吞咽障礙、消化吸收異常或長期流質飲食者需重點評估。住院患者手術前后禁食時間、化療后惡心嘔吐導致的進食減少都屬于高危因素,老年人因味覺退化造成的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也需納入篩查。
3、疾病嚴重程度
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消耗性疾病會顯著增加代謝需求,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導致分解代謝亢進。ICU患者普遍存在高代謝風險,慢性腎病患者的蛋白質能量消耗需要特殊評估,這些病理狀態會大幅提高營養支持的必要性。
4、年齡因素
65歲以上老年人因咀嚼功能退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成為高風險人群,早產兒和低體重兒需要特殊營養監測。青春期快速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素需求增加,孕婦哺乳期也屬于生理性營養需求增高階段,這些特殊生命周期都需要調整篩查閾值。
5、代謝需求
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導致基礎代謝率上升,燒傷患者創面修復需要大量蛋白質支持。運動員或重體力勞動者能量消耗顯著增加,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可能引起肌肉分解,這些特殊代謝狀態需要動態評估營養供需平衡。
建議所有住院患者在24小時內完成營養風險篩查,門診慢性病患者每3-6個月評估一次。篩查陽性者需進一步進行營養評估并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包括調整膳食結構、口服營養補充或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日常注意保持均衡飲食,慢性病患者可記錄飲食日記幫助監測,出現持續體重下降或進食困難時應及時尋求臨床營養師指導。營養風險動態管理能有效預防營養不良相關并發癥,改善疾病預后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