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黑色素瘤需就診于皮膚科或腫瘤科,通過病理活檢確診后可能需轉診至外科、放療科或腫瘤內科進行多學科聯合治療。早期診斷對預后至關重要,ABCDE法則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不均、直徑>6mm、進展變化可作為自查參考標準。
1、皮膚科初診:皮膚科醫生通過皮膚鏡觀察皮損特征,對疑似病灶進行全層切除活檢。典型表現為不規則色素沉著伴衛星灶,組織病理學可見異型黑素細胞巢狀增生。門診手術切除是早期治療核心,術后需定期隨訪監測復發。
2、腫瘤科會診:Ⅲ-Ⅳ期患者需腫瘤科制定系統治療方案。可能與BRAF基因突變相關,表現為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官轉移。靶向治療藥物包括維莫非尼、達拉非尼聯合曲美替尼,免疫治療可采用帕博利珠單抗。
3、外科擴大切除:腫瘤厚度>1mm需擴大切除并前哨淋巴結活檢。莫氏顯微手術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組織,植皮術適用于大面積缺損修復。術后并發癥包括傷口感染、淋巴水腫,需加壓包扎護理。
4、放療科干預:頭頸部病灶或腦轉移患者需輔助放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適用于孤立轉移灶,調強放療可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常見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需使用比亞芬軟膏護理。
5、病理科確診:組織標本需經免疫組化檢測S-100、HMB-45等標志物。分子檢測可篩查NRAS、CKIT突變指導用藥,熒光原位雜交有助于鑒別診斷。報告應包含Clark分級、Breslow厚度等預后指標。
日常護理需避免紫外線照射,穿著UPF50+防曬衣并使用廣譜防曬霜。飲食增加維生素D和抗氧化劑攝入,推薦三文魚、藍莓等食物。術后患者應進行淋巴引流按摩,定期進行胸部CT和乳酸脫氫酶監測。出現新發色素痣或原有痣形態改變時應及時復診,遠處轉移患者需每3個月進行PET-CT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