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狹窄通過規范治療多數可以治愈。治療方法主要有尿道擴張術、尿道內切開術、尿道成形術、藥物輔助治療和定期隨訪管理。
1、尿道擴張術:
采用逐步增粗的探條擴張狹窄段,適用于單純性短段狹窄。操作需在局麻或全麻下由泌尿外科醫生完成,術后可能出現短暫血尿或尿痛,需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該技術創傷小但復發率較高,常需多次重復操作。
2、尿道內切開術:
通過內窺鏡直視下用冷刀或激光切開瘢痕組織,適合長度小于2厘米的狹窄。手術時間約30-60分鐘,術后需留置導尿管2-4周。該方法能有效恢復尿流通暢,但存在術中出血、尿道穿孔等風險,術后需定期尿道沖洗。
3、尿道成形術:
針對復雜長段狹窄采用自體組織如口腔黏膜、包皮或人工材料重建尿道,成功率可達80%以上。手術需分期進行,首次手術切除瘢痕后需等待3-6個月再行重建。術后可能出現吻合口漏、移植組織壞死等并發癥。
4、藥物輔助治療:
術后配合使用α受體阻滯劑坦索羅辛、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可抑制瘢痕增生。合并感染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慢性炎癥患者可長期服用非那雄胺延緩狹窄進展。
5、定期隨訪管理:
治療后每3-6個月進行尿流率測定和尿道造影評估,發現早期復發可及時干預。患者需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避免騎跨運動和外傷。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
尿道狹窄患者日常應保持會陰部清潔,選擇寬松棉質內衣,避免憋尿和便秘。飲食上增加維生素C獼猴桃、西蘭花和鋅牡蠣、南瓜籽攝入促進黏膜修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排尿困難時可嘗試熱水坐浴緩解癥狀,但出現尿潴留、發熱等急癥需立即就醫。術后康復期建議進行盆底肌訓練凱格爾運動,每次收縮維持5秒,每日3組,每組10次,有助于改善排尿控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