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超過1000毫升需考慮穿刺抽液治療,腹水通常由肝硬化、惡性腫瘤、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癥、結核性腹膜炎等原因引起。
1、肝硬化:
肝硬化是腹水最常見病因,門靜脈高壓導致液體滲入腹腔。患者可能出現腹脹、下肢水腫、黃疸等癥狀。治療需限制鈉鹽攝入,補充白蛋白,利尿劑如呋塞米、螺內酯可緩解癥狀。頑固性腹水需腹腔穿刺放液。
2、惡性腫瘤:
卵巢癌、肝癌等晚期腫瘤轉移至腹膜可引發惡性腹水。常伴隨消瘦、腹痛、腹部包塊。治療原發腫瘤為主,腹腔灌注順鉑、貝伐珠單抗等藥物可控制積液增長。大量腹水影響呼吸時需穿刺引流。
3、心力衰竭:
右心衰竭導致體循環淤血,液體滲出形成腹水。多伴有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凹陷性水腫。強心治療選用地高辛,利尿劑如托拉塞米可減輕癥狀。每日體重監測和液體出入量記錄至關重要。
4、低蛋白血癥:
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時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引發漏出性腹水。常見于腎病綜合征、營養不良。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結合利尿治療有效。飲食需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蛋奶攝入。
5、結核性腹膜炎: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腹膜可引起滲出性腹水。典型表現為午后低熱、盜汗、腹部揉面感。規范抗結核治療需聯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穿刺抽液既可明確診斷,又能緩解壓迫癥狀。
腹水患者需每日監測腹圍變化,保持每日鈉鹽攝入低于2克,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輕度活動如散步可促進淋巴回流,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腹痛或發熱癥狀應立即就醫。長期臥床者需定時翻身預防壓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飲食宜少量多餐,選擇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豆腐、雞胸肉,限制湯水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