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放屁漏尿醫學稱為壓力性尿失禁合并肛門排氣失控多與盆底肌功能損傷有關。主要由于妊娠期子宮壓迫、分娩時肌肉拉伸及神經損傷導致盆底支持結構松弛,涉及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協調功能障礙。
生理性因素
1. 妊娠期子宮壓迫:增大的子宮長期壓迫盆底肌肉及神經,導致肌纖維彈性下降。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每日堅持收縮肛門和尿道肌肉10-15分鐘。
2. 激素水平變化:孕激素松弛韌帶的作用持續至產后,影響盆底組織恢復。建議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如雞蛋、獼猴桃等。
3. 腹壓驟增: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腹壓突然升高,超過盆底肌代償能力。需避免提重物,練習腹式呼吸減少腹腔壓力波動。
病理性因素
4. 產道撕裂傷:嚴重會陰裂傷或器械助產可能直接損傷括約肌,通常伴隨排便失禁或陰道墜脹感。需評估后選擇生物反饋治療或括約肌修復術。
5. 陰部神經損傷:胎頭壓迫導致神經傳導異常,可能合并會陰區麻木或性交疼痛。低頻電刺激和維生素B12營養神經治療可改善癥狀。
若癥狀持續超過6周或出現糞便漏出,需婦科或肛腸科就診評估盆底肌電圖。多數患者通過3-6個月規范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