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患者需避免高組胺食物、易致敏蛋白、辛辣刺激物、食品添加劑及部分水果。日常飲食可選擇低敏谷物、新鮮蔬菜等替代方案。
1、高組胺食物:
腌制食品如咸魚臘肉含有大量組胺,發酵豆制品如腐乳豆瓣醬可能誘發肥大細胞脫顆粒。海鮮類如秋刀魚、金槍魚在儲存過程中易產生過量組胺,建議用新鮮河魚替代。
2、動物蛋白過敏:
牛奶雞蛋等常見致敏原可能通過IgE介導過敏反應,牛羊肉中α-半乳糖苷酶抗原與部分慢性蕁麻疹相關。可選擇植物蛋白如豆腐、藜麥作為蛋白質來源。
3、刺激性調料:
辣椒素會促進血管擴張加重風團瘙癢,芥末胡椒等香辛料可能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烹飪時可使用姜黃、羅勒等溫和香料調味。
4、人工添加劑:
苯甲酸鈉等防腐劑與檸檬黃等合成色素可能誘發假性過敏反應。加工食品如香腸罐頭含亞硝酸鹽,建議選擇無添加的新鮮食材。
5、特殊水果:
芒果菠蘿含蛋白酶可能破壞皮膚屏障,草莓獼猴桃等漿果類富含水楊酸成分。蘋果梨子等低敏水果可作為替代選擇。
蕁麻疹發作期應建立飲食日記記錄可疑食物,每日保證飲水量2000ml促進過敏原代謝。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鈣劑有助于穩定肥大細胞膜,烹飪方式優先選擇蒸煮燉避免高溫油炸。急性期可短期采用低組胺飲食方案,逐步引入新食物時需觀察72小時皮膚反應。規律有氧運動如游泳瑜伽可改善免疫功能,但運動后蕁麻疹加重者需警惕膽堿能性蕁麻疹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