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術的常見風險包括吻合口瘺、術后出血、感染、腸梗阻和營養不良。手術風險與患者基礎疾病、腫瘤分期及手術方式密切相關。
1、吻合口瘺:
消化道重建后吻合口愈合不良可能導致消化液外漏,發生率為3%-10%。高齡、低蛋白血癥患者風險更高,表現為突發腹痛、發熱或引流液異常。需通過禁食、胃腸減壓聯合營養支持治療,嚴重者需二次手術修補。
2、術后出血:
術中血管結扎不牢或凝血功能障礙可能引發腹腔或消化道出血,發生率約2%-5%。早期出血多發生在術后24小時內,表現為心率增快、血紅蛋白下降。輕度出血可通過輸血保守治療,活動性出血需血管介入或手術探查止血。
3、感染風險:
手術創傷使腹腔感染風險達8%-15%,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膿腫和肺部感染。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發生,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現持續發熱、膿性引流液時需進行細菌培養指導用藥,必要時穿刺引流。
4、腸梗阻:
術后腸粘連發生率為5%-8%,多因手術操作或炎癥反應導致腸道蠕動障礙。表現為腹脹、嘔吐和排氣停止,早期可通過胃腸減壓、灌腸緩解,完全性梗阻需松解粘連手術。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降低發生風險。
5、營養不良:
胃切除后消化吸收面積減少,約30%患者出現體重下降和貧血。全胃切除者需終身補充維生素B12,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優先選擇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必要時通過腸內營養制劑補充熱量。
術后康復期需重點監測體重變化和進食情況,每日分6-8餐攝入魚肉蛋奶等優質蛋白,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兩周內避免豆類、粗纖維等產氣食物,逐步從流質過渡到軟食。定期復查血常規和營養指標,出現持續嘔吐、黑便或體重驟降需及時就診。長期隨訪中應注意補充鐵劑、鈣劑及復合維生素,全胃切除患者每3個月需肌注維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