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偏低可能由營養不良、肝功能異常、腎臟疾病、炎癥反應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需結合具體病因進行干預。
1、營養不良:
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會導致白蛋白合成原料缺乏。常見于極端節食、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可通過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魚肉、豆制品改善,嚴重者需靜脈補充人血白蛋白。
2、肝功能異常:
肝硬化、肝炎等疾病會降低肝臟合成白蛋白能力,常伴隨黃疸、腹水。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如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治療乙肝,同時限制鈉鹽攝入減輕水腫。
3、腎臟疾病:
腎病綜合征時大量白蛋白從尿液中丟失,表現為嚴重水腫和蛋白尿。需用糖皮質激素潑尼松抑制免疫反應,配合ACEI類藥物纈沙坦減少蛋白漏出。
4、炎癥反應:
嚴重感染、創傷或手術后的急性期反應會加速白蛋白分解。常見于膿毒癥、大面積燒傷,需控制感染源并補充血漿擴容劑。
5、慢性消耗:
惡性腫瘤、結核等消耗性疾病通過炎癥因子抑制白蛋白合成。典型表現為進行性消瘦,需治療原發病并給予高蛋白營養支持。
日常需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變化,肝功能異常者限制動物脂肪攝入,腎病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0.8-1克。適當進行抗阻訓練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但嚴重低蛋白血癥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若出現下肢凹陷性水腫或腹圍突然增加,應立即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