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體溫正常而夜間發熱可能由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癥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結核病、泌尿系統感染、風濕免疫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等。
呼吸道感染如肺結核患者易出現午后低熱伴夜間盜汗,病原體代謝產物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周期性發熱。治療需規范使用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同時需加強營養支持。
泌尿系統感染如慢性腎盂腎炎可因夜間尿液滯留誘發菌血癥,表現為排尿不適合并間歇性發熱。確診需進行尿培養檢查,治療選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并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
風濕免疫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存在晨僵癥狀,而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因免疫復合物沉積可出現傍晚體溫升高。需通過抗核抗體檢測確診,治療采用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
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因基礎代謝率增高,部分患者表現為夜間體溫波動。更年期女性植物神經紊亂時也可能出現潮熱盜汗,建議進行激素水平檢測,必要時采用激素替代療法。
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的腫瘤熱具有不規則發熱特征,多伴隨體重下降等消耗癥狀。需通過病理活檢明確診斷,治療根據分型選擇化療或靶向治療。持續一周以上的夜間發熱應及時就診排查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