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胃痛可能由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嚴重時可能誘發胃出血、胃穿孔或胃癌。胃痛持續存在時需警惕黏膜損傷加重及惡性病變風險。
慢性胃炎是長期胃痛最常見的原因,胃黏膜長期受炎癥刺激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伴隨胃酸分泌異常和消化功能下降。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等因素會加速黏膜損傷進程。典型癥狀包括餐后飽脹、反酸及規律性上腹痛。
胃潰瘍患者疼痛多呈現進食后加重-空腹緩解的節律性特征,胃鏡檢查可見黏膜缺損。潰瘍反復發作可能穿透胃壁全層導致穿孔,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伴板狀腹。出血性潰瘍可引發嘔血或黑便,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提示活動性出血。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非器質性病變,但長期胃痛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導致體重下降和貧血。部分患者伴隨焦慮抑郁情緒,形成疼痛-情緒惡化的循環。建議通過飲食調整和壓力管理改善癥狀。
胃癌早期癥狀與胃炎相似,容易被忽視。持續胃痛合并消瘦、嘔吐咖啡樣物、腹部包塊時需立即就醫。胃鏡活檢是確診金標準,進展期胃癌可能出現淋巴結轉移和腹腔種植擴散。
長期胃痛患者應定期進行胃鏡和幽門螺桿菌檢測。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常采用四聯療法,抑酸藥物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