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發黃通常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水分攝入不足、食物或藥物影響、肝膽疾病、尿路感染以及溶血性疾病等。
水分攝入不足是導致尿液濃縮發黃的常見生理原因。人體通過尿液排出代謝廢物,當飲水量減少時,尿液濃縮會使尿膽原濃度升高,呈現深黃色。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飲水可使尿液恢復淡黃色。
部分食物和藥物可能改變尿液顏色。食用大量胡蘿卜、南瓜等富含胡蘿卜素的食物,或服用維生素B2、利福平等藥物時,代謝產物會使尿液呈亮黃色。這種改變屬于正常現象,停止攝入后顏色可逐漸恢復正常。
肝膽系統疾病可能引發黃疸性尿液。膽紅素代謝異常時,尿液中直接膽紅素含量升高,表現為深黃色或茶色尿,可能伴隨皮膚鞏膜黃染、陶土樣便等癥狀。常見于病毒性肝炎、膽管結石等疾病,需通過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聲明確診斷。
尿路感染也可能導致尿液顏色加深。細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或膀胱炎會使尿液中白細胞和膿細胞增多,尿液可能呈現渾濁的深黃色,伴有尿頻、尿急、排尿疼痛等癥狀。尿常規檢查和尿培養可幫助確診。
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病、地中海貧血等,因紅細胞破壞增加導致間接膽紅素升高,經肝臟代謝后使尿膽原排泄增多,尿液呈現濃茶色。這類患者通常伴有貧血、乏力等表現,需進行溶血相關實驗室檢查。
若尿液發黃持續不緩解,或伴隨發熱、腹痛、皮膚黃染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排查病理性因素。日常應注意觀察尿液顏色變化,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避免長時間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