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新生兒黃疸可通過加強喂養、監測膽紅素、避免感染、控制母親妊娠期疾病、及時光療干預等方式實現。新生兒黃疸主要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多數屬于生理性,少數可能由溶血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1、加強喂養
盡早開奶并保證充足喂養量有助于促進新生兒排便,加速膽紅素排出。母乳喂養每日應達到8-12次,配方奶喂養需按需供給。喂養不足會導致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建議家長記錄每日喂養次數及排泄量。
2、監測膽紅素
出生后24小時內開始經皮膽紅素檢測,高危兒需增加檢測頻率。膽紅素上升過快時需結合血清檢測評估風險。家長需觀察皮膚黃染范圍是否從面部向軀干延伸,出現嗜睡或拒奶應立即就醫。
3、避免感染
新生兒免疫力低下時易發生感染性黃疸。接觸嬰兒前需嚴格洗手,避免與呼吸道感染者接觸。臍帶護理應每日用酒精消毒至脫落,皮膚膿皰疹、發熱等癥狀需及時兒科就診。
4、控制妊娠疾病
母親妊娠期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增加新生兒黃疸概率。孕期需規范產檢控制血糖,避免使用磺胺類等致溶血藥物。O型血或Rh陰性孕婦應篩查抗體效價,必要時進行產前干預。
5、光療干預
膽紅素值接近光療閾值時需提前干預,采用藍光照射分解膽紅素分子。光療期間需保護嬰兒眼睛及生殖器,增加液體攝入防止脫水。重癥溶血性黃疸可能需換血治療,需在新生兒科監護下進行。
建議家長每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程度,重點檢查鞏膜、胸腹部顏色變化。保持室溫24-26℃避免低體溫影響膽紅素代謝,衣物選擇淺色系便于觀察黃疸。哺乳母親可適量進食南瓜、胡蘿卜等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但需避免過量導致假性黃疸。出院后按醫囑復查膽紅素,生理性黃疸通常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延遲至3-4周,持續不退或加重需排除膽道閉鎖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