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干癢主要與氣候干燥、皮脂分泌減少、屏障功能受損有關。常見表現為四肢及腰背部皮膚脫屑、瘙癢,嚴重者可出現皸裂或繼發感染。
氣候因素是首要誘因。寒冷空氣濕度下降,加速皮膚水分蒸發;室內供暖進一步降低環境濕度,角質層含水量低于10%時便會引發瘙癢。皮脂腺在低溫環境下分泌減少,天然保濕因子如神經酰胺合成不足,導致皮膚鎖水能力下降。
日常護理不當會加重癥狀。頻繁熱水洗澡超過40℃破壞皮脂膜,堿性清潔劑如肥皂使皮膚pH值失衡。貼身衣物材質選擇不當如化纖織物可能摩擦刺激皮膚,加重干燥。
部分病理性因素需警惕。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與皮脂腺萎縮相關,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患者更易出現頑固性干癢。特應性皮炎或魚鱗病患者冬季癥狀常加重,通常伴隨紅斑、苔蘚樣變等皮損。
緩解措施應從保濕修復入手。建議使用含尿素10%-20%、甘油或透明質酸的潤膚霜,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效果最佳。選擇pH5.5弱酸性沐浴露,水溫控制在38℃以下。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可配合加濕器使用。
若出現持續性瘙癢伴皮損、夜間加重影響睡眠,或常規護理無效時,需就醫排除濕疹、銀屑病等皮膚病。皮膚科可能開具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或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乳膏,但需嚴格遵醫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