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受損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肝功能受損通常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黃疸、腹脹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
病毒性肝炎是肝功能受損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臟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肝功能異常。治療上需根據病毒類型進行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索磷布韋等。
酒精性肝病與長期過量飲酒有關。酒精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毒性物質,損傷肝細胞。戒酒是治療的關鍵,同時需補充維生素B族和保肝藥物如水飛薊賓。
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由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結核藥等引起。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直接損害肝細胞。治療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必要時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藥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肥胖、糖尿病等因素相關。肝細胞內脂肪過度堆積導致炎癥反應。治療以控制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為主,可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膽堿等藥物。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肝臟組織導致損傷。治療需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如潑尼松、硫唑嘌呤等。
肝功能受損早期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逆轉。若出現持續黃疸、腹水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評估肝臟損傷程度。肝硬化晚期患者可能需考慮肝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