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呈褐色且量少可能由內分泌失調、子宮內膜損傷、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精神壓力過大等原因引起。
1、內分泌失調: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會導致雌激素分泌不足,使子宮內膜增生不充分,脫落時出血量減少且氧化時間長,經血呈現褐色。常見于青春期初潮后、圍絕經期或過度節食的女性。可通過性激素六項檢查確診,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等藥物調節周期。
2、子宮內膜損傷:
多次人工流產、宮腔操作或嚴重宮腔感染可能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導致內膜變薄、脫落減少。這類患者常伴有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僅1-2天,經血色暗。宮腔鏡檢查可明確診斷,輕度損傷可通過口服炔雌醇環丙孕酮片促進內膜修復,嚴重粘連需行宮腔鏡分離術。
3、多囊卵巢綜合征:
胰島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癥會干擾卵泡發育,導致無排卵性月經。子宮內膜長期受單一雌激素刺激,脫落不完全而形成褐色點滴出血。患者多伴有痤瘡、多毛等癥狀,超聲顯示卵巢多囊樣改變。建議改善生活方式,醫生可能開具二甲雙胍或炔雌醇環丙孕酮片調節代謝。
4、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激素直接參與性激素合成,甲減患者因代謝率降低會出現月經稀發、經量減少,甲亢則可能引起月經頻發但量少。典型癥狀包括怕冷/怕熱、體重異常變化等,需通過TSH、FT4檢測確診。左甲狀腺素鈉片或甲巰咪唑等藥物治療后,月經通常可恢復正常。
5、精神壓力過大:
長期焦慮、緊張會通過激活下丘腦-腎上腺軸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導致暫時性月經異常。這類情況通常伴隨失眠、情緒波動,且排除器質性疾病。通過正念訓練、規律作息等減壓措施,多數人在2-3個月經周期后可自行恢復。
建議日常保持均衡飲食,適當增加豆制品、堅果等植物雌激素食物;避免過度節食或劇烈運動;經期注意保暖,可用熱敷緩解不適。若褐色月經持續3個月以上,或伴隨嚴重痛經、非經期出血,需及時就診婦科排查器質性疾病。記錄基礎體溫和月經周期變化有助于醫生判斷排卵情況,必要時需進行超聲檢查和激素水平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