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陰道出血可通過臥床休息、黃體酮支持、止血藥物、感染控制、手術干預等方式治療。孕早期陰道出血通常由胚胎著床出血、黃體功能不足、先兆流產、宮頸病變、宮外孕等原因引起。
1、臥床休息:
減少體力活動是緩解生理性出血的基礎措施。避免提重物及長時間站立,建議每日保持12小時以上臥床姿勢,使用孕婦枕減輕腰部壓力。觀察出血量變化,若持續3天未減少需復診。
2、黃體酮支持:
適用于黃體功能不足導致的出血。地屈孕酮、黃體酮膠囊、烯丙雌醇等藥物可補充孕激素,用藥期間需監測血孕酮水平。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乳房脹痛等副作用,通常用藥至孕12周胎盤功能建立。
3、止血藥物:
氨甲環酸、維生素K1、酚磺乙胺等藥物適用于活動性出血。這些藥物通過抑制纖溶系統或促進凝血因子合成發揮作用,使用不超過5天。用藥期間需監測凝血功能,避免與其他抗凝藥物聯用。
4、感染控制:
陰道炎或宮頸炎引發的出血需針對性抗感染。根據病原體選擇克霉唑栓劑真菌、甲硝唑片滴蟲或阿奇霉素支原體。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完成療程后復查白帶常規。
5、手術干預:
宮外孕需腹腔鏡輸卵管切除術,宮頸息肉行電切術。手術適應癥包括超聲確認胚胎異常定位、出血量>200ml/小時或血紅蛋白持續下降。術后需監測β-HCG下降曲線,預防感染。
建議每日攝入含鐵豐富的牛肉、菠菜、動物肝臟預防貧血,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避免劇烈運動和盆浴,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每周進行胎心監測,如出現鮮紅色出血伴腹痛應立即急診。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ml,排尿后從前向后清潔會陰部。心理疏導可緩解焦慮情緒,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