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的癥狀可能包括肌肉體積縮小、肌力下降、運動功能受限、肌肉震顫、反射減弱等。
1、體積縮小:
肌肉萎縮最直觀表現為肌肉體積減小,可通過目測或測量肢體圍度發現。患者常感覺衣物寬松、肢體變細,長期臥床者臀部或肩部肌肉凹陷明顯。神經源性萎縮早期可能出現特定肌群選擇性縮小。

2、肌力減退:
肌力下降程度與萎縮進展相關,初期表現為提重物困難、爬樓梯費力。嚴重時影響日常活動如擰毛巾、梳頭,上肢萎縮可能導致持物不穩,下肢萎縮易出現跌倒。肌力測試顯示抗阻力運動能力降低。
3、運動障礙:
肌肉協調性和靈活性下降,動作遲緩笨拙。手部小肌肉萎縮導致精細動作障礙如扣紐扣困難,下肢萎縮影響步態出現拖行或鴨步。部分患者伴隨關節活動范圍縮小。

4、肌肉震顫:
部分神經源性萎縮患者出現肌束震顫,表現為皮膚下肌肉不自主跳動。靜止性震顫在放松時明顯,運動時減輕。肌電圖檢查可發現自發電位,常見于脊髓前角細胞病變。
5、反射減弱:
深肌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與運動神經元損傷相關。伴隨肌張力降低時,肢體被動活動阻力減小。晚期可能出現病理反射陽性。

建議肌肉萎縮患者保持適度康復訓練如水中行走、彈力帶練習,飲食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胸肉、三文魚,每日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定期進行肌力評估和神經電生理檢查,漸進式抗阻訓練可延緩肌纖維退化。出現進行性肌無力需排查肌炎、運動神經元病等器質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