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墜脹可能由痔瘡、肛竇炎、直腸脫垂、肛周膿腫、直腸腫瘤等疾病引起,長期未治療可能導致排便困難、感染擴散、生活質量下降等危害。
1、痔瘡
痔瘡是肛門墜脹的常見原因,由于肛門靜脈叢淤血擴張形成?;颊呖赡馨殡S排便出血、肛門瘙癢等癥狀。輕度痔瘡可通過溫水坐浴緩解,嚴重者需遵醫囑使用痔瘡栓或接受硬化劑注射治療。長期痔瘡未處理可能誘發貧血或血栓性外痔。
2、肛竇炎
肛竇炎是肛隱窩的慢性炎癥,多由細菌感染導致。典型表現為排便后肛門灼熱感及持續墜脹,可能伴隨黏液分泌。治療需結合抗生素栓劑使用,同時保持肛門清潔。反復發作的肛竇炎可能發展為肛瘺。
3、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時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肛門外,產生明顯下墜感。常見于老年人或多次分娩女性,初期可通過提肛運動改善,重度脫垂需手術固定。長期脫垂可能導致直腸潰瘍或嵌頓壞死。
4、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由肛腺感染化膿引起,伴隨劇烈脹痛和發熱。早期需抗生素控制感染,成熟膿腫需切開引流。延誤治療可能形成復雜性肛瘺,增加后續手術難度。
5、直腸腫瘤
直腸腫瘤增長會壓迫直腸產生墜脹感,可能伴隨大便變細、血便等報警癥狀。需通過腸鏡明確診斷,良性息肉可內鏡下切除,惡性腫瘤需綜合治療。晚期腫瘤可能引發腸梗阻或轉移。
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攝入,每日飲水超過15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排便后建議使用溫水清洗,避免用力擦拭。出現持續肛門墜脹超過兩周,或伴隨體重下降、便血等癥狀時,應及時至肛腸科就診,通過肛門指檢、腸鏡等檢查明確病因。孕婦、糖尿病患者出現該癥狀需特別警惕感染風險。